内容摘要:
关键词:
作者简介:
基本信息:
郭于华,女 ,汉族,1956年7月23日出生于北京。
清华大学社会系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教育经历:
1991年—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美国UCLA联合主办英语中心,学员。
1987年—1990年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民俗学专业,获博士学位。
1980年—1987年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民俗学专业,获硕士学位。
1980年—1984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,获学士学位。
工作经历:
1971.1—1979.12 武汉军区空军通讯团 士兵、副连职技术员
1980.1—1980.7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干部
1990.9—2000.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、研究员
2000.9—2001.9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博士后
2000.8—至今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
教学经历:
(1)研究生课程:
“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—定性研究”(80613213),研究生课, 2009春;
“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—定性研究”(80613213),研究生课, 2008春;
“农村社会学专题研究”(80612273),研究生课, 2008春;
“农村社会学专题研究”(80612273),研究生课, 2007春;
“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—定性研究”(80613213),研究生课, 2006春;
“农村社会学专题研究”(70611603),研究生课, 2006春;
“农村社会学”(70611603),研究生课, 2005春;
“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—定性研究”(80613213),研究生课, 2004春;
“农村社会学”(70611603),研究生课, 2003秋;
“农村社会学”(70611603),研究生课, 2002春;
(2)本科生课程:
“政治社会学”(40610763),本科课,2009春;
“政治社会学”(40610763),本科课,2007春;
“社会学概论”(610492),本科课,2007春;
获 奖:
1. “心灵的集体化——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3年第4期,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学三等奖。
2. “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:一项对下岗失业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5年第5期。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社会学二等奖。
3. 《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——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》(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1992年)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(专著)奖。
研究方向:社会人类学、农村社会学、民间文化研究;多年来一直关注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、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及现代性的关系、民间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。
论文发表:
1.居住的政治——B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(合作者沈原),《开放时代》2012年第2期。
2.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,《清华社会学评论》2012年(总第五辑)。
3.寻找活力——表达的生机,《信睿》2012年第4期。
4. “社会学视角中的‘黑社会’” ,《社会学家茶座》2010年第2期,总第35辑。
5. “社会戾气的产生与传导”,《南都周刊》2010年第31期。
6. “化解社会戾气先要约束权力”,《南都周刊》2010年第32期。
7. “以社会建设为基推进全面改革”,《南方都市报》2010年10月28日评论版。
8. 群体性事件与信息黑洞,《社会学家茶座》2009年第4辑。
9. 金融危机与我们的社会,《社会学家茶座》2009年第1辑,总第30辑。
10. “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——孙立平‘社会断裂三部曲’的社会学述评”,《社会学 研究》2006年第6期。
11. “关于‘吃’的文化人类学思考”《民间文化论坛》2006年第5期。
12. “社会学的心智品质与洞察能力”,《社会学家茶座》总第十四辑,2006.1。
13. “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:一项对下岗失业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5年第5期。
14. “天使还是魔鬼——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”,《社会学研究》2005第1期。
15. “试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”,《民间文化论坛》2004年第4期。
16. “心灵的集体化——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3年第4期。
17. “诉苦: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”,《中国学术》2002年第4期;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3年第2期。
18. “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——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”,《中国学术》2001年第4期;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2年第2期。
19. “弱者的武器”与“隐藏的文本”——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,《读书》2002年第7期。
20. 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—“道义经济”还是“理性小农”,《读书》2002年第5期。
21. “软硬兼施”: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——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(合著),《清华社会学评论》特辑1,2000年。
22. “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”,《读书》1999年第9期。
23. “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”,《社会学研究》,1998年第1期。
24. “中国农民非农活动的文化意义”,《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:机会与困境》,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1998年。
25. “不适应的老人”,《读书》,1998年第6期。
26. “国家力量.民间社会.文化象征——从养老看文化变迁中的国家力量”,马戎、周星主编《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》,群言出版社,1998年。
27. “关系资本.网络型流动.乡土性劳动力市场”,孙力主编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》,中国改革出版社,1997年。
28. “生活在后传统之中”,《读书》,1997年第6期。
29. “人类学者的文化视野.人类学者的困惑”,《读书》1997年第9期。
30. “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的经济、社会变革”,《读书》,1996年10月。
31. “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”,《社会学研究》,1994年第6期。
32. “人生戏剧的最后一幕——鄂西跳丧”,[台]《汉声》第39期,1992年3月。
33. “中国传统生死观与先秦儒道思想”,《民俗研究》,1992年第2期。
34. “死亡起源神话略考”,《民间文学论坛》,1991年第3期。
35. “两世界的整合与延续——中国传统死亡仪礼的社会文化功能”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(增刊),1989年第4期。
36. "A New Agenda for the Sociology of Transformation in China”. The ISA Handbook of Diverse Sociological Traditions. SAGE Publications Ltd.9781847874023.October 2009.
37. “Making History from Everyday Life of Common People: the Oral History Studies in a Chinese Village”. Polish Sociological Reviews. 2009: October.
38. “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Social Recognition and Cultural Expression: Case Studies of ICTs Useage among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”. 国际会议:Doing Social Anthropology with Folklore. July 9-11, in Berlin, Germany.
39. "Life Circle and Social Security: A Sociological Probe into the Life Course of Workers Out of Work”.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, Spring 2006.
40. “D'une forme de réciprocité à l'autre. Une analyse de la prise en charge des personnes agées dans les villages du Hebei”. in Isabelle Thireau et Wang Hansheng(ed.) Disputes au village chinois: Formes du juste et recompositions locales des espaces normatifs. E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'homme (that is the House of Human Sciences Publishers), Paris: 2001.
41. “Family Relations: The Generational Gap at the Table”, in Jing Jun(ed.) Feeding China's Little Emperors,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00.
42. “The Aged and the Young: A Case Study of Disputes about Supporting the Aged in a Village of North China”. Presented at the London China Seminar,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, 16/03/2000.
此外,还有其它文章多篇。
著作发表:
1. 《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――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1992年。
2. 《寻求生存――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》(与黄平、杨宜音等著)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3. 《事业共同体――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》(合著者杨宜音、应星),浙江人民出版社,1999年。
4. 《在乡野中阅读生命》(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),上海文艺出版社,2000年。
5. 《仪式与社会变迁》(主编),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0年。
6. 《制度实践与目标群体: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制度实际运作的研究》(合著者孙立平)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0年。
译 著:
1. 克利福德.格尔兹,《文化的解释》(合译)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9年。
2. E. H. 埃尔德、葛小佳“变迁社会中的人生――生命历程及其中国的实例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》,1998年秋季卷。
3. 詹姆斯.乔.弗雷泽,《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》(合译),中国文联出版公司,1992年。
科研项目:
1. 2004—至今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“失业下岗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运作”;阶段性成果已发表。
2. 2002—至今 参加“雇工权益的研究:一项社会学干预的实验”课题,由荷兰驻华使馆资助。
3. 1997—至今 参加并主持原北京大学现清华大学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研究中心“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”,阶段性研究论文已发表。
4. 2002—2004年 主持“全球化冲击与地方性反应:转基因大豆在中国”课题,由清华大学985项目资助,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合作项目;在2004年亚洲年会上宣读论文。
5. 1998—1999年 承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课题“中国第三部门研究”,研究论著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6. 1997—2000年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“陕北杨家沟农民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变迁”的调查研究,研究论文已发表。
7. 1995—1996年 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和资助的“中国四省八村劳动力流出的调查研究”课题,与其他研究者合作的专著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8. 1994—1996年 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,从事“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”课题的研究,于1996年赴香港参加该项目的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;论文已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9. 1993—1996年 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作,从事“乡土社会及其变迁中的社会公正问题”研究。主要田野工作地点为华北农村,已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并已由法国人文科学出版社出版。
10. 1991—1993年 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“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传统亲缘关系”课题,任课题负责人。曾先后赴江苏、河北、河南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并完成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,论文已经发表。
11. 1987—1990年 从事关于“中国民间丧葬仪式”的博士论文的调查研究和写作。
联系方式:
电话:(办公)(10) 6277-1827 EXT 302
地址:(办公)北京清华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
E-mail address:guo-yh@mail.tsinghua.edu.cn
个人博客:http://blog.sociology.org.cn/guo%20yuhua/